证券之星研究院
外资大佬重磅发声了!
发布于 2025-10-15 09:14
面对市场的喧嚣与震荡,我们更需要一份从容智慧。
10月初,81岁的投资界大佬彼得·林奇罕见现身,在一场对话节目中,向投资者重申了其穿越牛熊的投资智慧。在对话中,彼得·林奇就对投资的理解、宏观及利率、市场热点(AI)等,表达了他的思考视角,在当下市场波动之时,恰逢其时。
对此,证星研究院做了一定的概括整理,把要点分享给大家。
(注:彼得·林奇,美国著名投资家,1977-1990年执掌富达麦哲伦基金,年化回报率 达29.2%。他践行价投理念,践行“永远要耐心等候投资机会”等准则。)
以下为概括内容:
一、知道自己在买什么最重要
谈及“为什么投资股票赚钱的关键,是不要被吓跑”的话题时,彼得·林奇对此表态,他认为,比这句话更重要的是他的另一个观点——即了解你所拥有的。
对此,他是这么解释的:这是所有投资中最重要的一条教训。
如果大家不了解自己持有的公司,那么当股价从10美元跌到8美元时,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恐慌性卖出。如果你不了解你所持有的东西,你注定会失败。
“人们会花数小时研究如何省下50美元机票钱,把每个细节都掐得死死的,可转头却把一万美元砸进在公交车上听来的股票里,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”
彼得·林奇表示,在他入行前,还有个很糟糕的词叫“炒股票”。但他从来不喜欢这个说法。他表示,投资股票不是“炒”,大家该买的是优质企业,然后理解它、陪伴它...但大多数人宁愿去赌场赌红黑,也不用自己真正了解的经验去投资。
在他看来,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钟内,向一个11岁的孩 子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持有这家公司,那你根本不该买它。这理由不能是“因为它在涨”。你要能讲出逻辑:它业务好,资产负债表稳健,前景清晰。这才是持有的原因。
二、赢家在于挖出真正好石头
谈及宏观及利率话题时, 彼得·林奇开玩笑说,他好像从来就没雇过“经济学家”。
他的意思是,他宁愿花钱买一份明年的《华尔街日报》,(因为)其中的公司的财报、行业变化、真实数据才更为值钱。
毕竟,信用 卡债务现在在涨还是在跌?储蓄率在变高还是变低?就业情况怎样?二手车价格?油价?等等这些和宏观密切的信息,这些都能查得到。而对于“未来会发生什么”却根本查不到。
所以,彼得·林奇强调,只看现在。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个行业从烂透了到开始变好,那就是机会。谁能挖出最多真正的好石头,谁就能赢。这就是他们做的事,不停地挖掘,广泛地研究。
“经济数据很好,但如果它不是来自未来,那市场早已知道,价格中已经包含了所有已知的信息。而真正赚钱的,永远是那些别人还没看到的“事实的萌芽”。”
对此,彼得·林奇还分享了一个关于苹果例子。
有一次女儿送了他一个iPod,那还是iPhone诞生之前的事。那时候的PC行业很惨,一台电脑卖800美元,却只赚20块钱。但iPod卖200美元,他们每台能赚150美元——几乎纯利润。
他强调,彼时投资者不需要多复杂的分析——只要愿意花点时间研究,就能发现:彼时苹果公司账上有3亿美元现金,且基本面健康...而后Apple就是那样一步步好起来的。后来他们赚了大钱。
三、不要剪掉鲜花却浇灌杂草
谈及和巴菲特的交集,彼得·林奇回顾道,彼时巴菲特打电话过来,想要在一次年报上引用自己的一句话,即卖出赢家、死守输家,就像剪掉花朵、浇灌杂草(这句)。
彼得·林奇表示,而后他们从那时起建立起联系,巴菲特在投资上是最厉害的,你根本想不到他后来会买进苹果——那是在iPod的故事发生8年后。我那次投资苹果赚了5倍。此外,彼得·林奇还称赞了巴菲特果断清仓IBM的经历。这种判断力太难得。
彼得·林奇认为,一家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10倍,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再涨80倍。沃尔玛就是绝佳的例子。在它上市10年后,已经涨了10倍,当时很多人认为机会已经错过了。
但那时的它,业务仅仅覆盖了美国18%的地区。随后,它走向了19%、20%、23%……最终在之后又上涨了80倍。(因此)不要因为一朵花已经开得很美,就急着把它剪下来。
四、现在一只AI股票都没有买
谈及AI的话题,彼得·林奇提及,他现在一只AI股票都没买。
而且他强调,直到大约8个月前他甚至还不会念“英伟达”这个名字。并表示看不懂——“我完全不知道,我没有任何头绪。我有很多喜欢的股票,但不在那个类别里。”
......
谈及科技股,彼得·林奇表示,当然佩服美股七巨头,“Meta非常厉害,微软、谷歌也很强,亚马逊简直惊人。”
但是他认为,特斯拉我有点看不太懂。现在比亚迪也在做电动车,价格还只有特斯拉三分之一,质量还不错,这也挺有意思。
此外,关于市场估值方面,彼得·林奇以好市多、沃尔玛、麦当劳等为例,主要表达了“估值高不高”不能只看数字,要看公司“未来能走多远”的观点。
五、季报时间跨度是有点太短
谈及对于业绩周期的话题时,彼得·林奇表示,他觉得“三个月”确实是个很短的周期。
理由是当用这个周期来衡量时,如果前一年业绩可能特别强劲,就会面对一个很高的基数,现在就显得差。因此,采用更长的周期来观察公司真实状况确实有其合理性,更能反映真实的经营变化。
......
另外,彼得·林奇还表示,他一直都相信,普通人只要肯下功夫、用点常识,也完全可以在市场上做得不错。
当然,可能下一季度的财报还是不怎么样,谁知道呢?尤其是那些安静期,公司什么也不说,大家只能尽力去判断。但如果能找到三条理由,说明这家公司未来两三年盈利会更高,那就值得现在就持有。
只不过现在很多人只关注“新高榜”,就是最近股价创下新高的那些公司。但他也会看“新低榜”,有些公司确实是一团糟,但有些其实是被错杀的。
PS:本文内容仅为学习分享,不做投资建议。